【摘要】 分离度R定义为相邻组分的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峰宽的平均值之比,同时包括色谱热力学过程和色谱动力学过程。

分离度R定义为相邻组分的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峰宽的平均值之比,同时包括色谱热力学过程和色谱动力学过程。分离度包括保留值和峰宽,保留值属于色谱热力学参数,峰宽是色谱动力学参数。

在实际过程中,通过调节柱效、分配系数以及保留因子可以实现对分离度的控制,进一步地,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流动相、柱温、流速等条件,才能使混合物各组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优秀的分离度。

(1)提高柱效。根据van Deemeter方程,降低填料粒径,综合考虑流动相分子扩散和传质影响,选择合适的流动相种类和流速,适当提高柱温等,都可以通过提高柱效实现较高组分分离度。

(2)调整保留因子。保留因子提高分离度的同时会延长分析时间,因此兼顾二者,调整合适的保留因子方可得到良好的效果。一般的,保留因子k最佳值控制在1-5,而对于混合分析组分在1-10即可。

(3)提高选择性因子。选择性因子α对R的改变相对比较敏感,提高α的方法可以是改变固定相的组成和性质、调整流动相的组成和酸度、柱温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色谱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应符合色谱系统的要求:

(1)色谱系统适用性实验:《中国药典》规定对色谱系统进行适用性实验是分析测试的基本要求,以HPLC为例:要求如下:色谱理论塔板数应符合分析要求;相邻检测组分之间分离度应大于1.5;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偏差不得大于2%;采用峰高法定量时,拖尾因子应在0.95-1.05.

(2)色谱柱的峰容量是色谱柱的重要性能,进样量过大会导致色谱柱超负荷,溶质无法在两相间达到有效平衡,发生严重拖尾导致较差的分离效果。

(3)色谱分析过程所需要的分析时间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这取决于混合物中保留最强的组分。

【1】张祥民. 现代色谱分析[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2】傅若农, 顾峻岭. 近代色谱分析[M].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8.

【3】刘克玲. 实用仪器分析[J]. 国外科技新书评介, 2014(8):1.

 

科学指南针为超过3000家高校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科研服务。截止2021年6月:服务1049家高校、2388家企业,提供249所高校研究所免费上门取样服务,平均每天处理样品数5000+、 注册会员数18w+、平均4.5天出结果、客户满意度超过98%。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