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颗粒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表现出从抗菌到促进生长和调节生物膜的多种生物活性
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颗粒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表现出从抗菌到促进生长和调节生物膜的多种生物活性[1]。研究发现随着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细菌细胞的Zeta电位值接近NPs的Zeta电位值,从而表明纳米颗粒在细胞表面积累。因此,基于Zeta电位的动力学,可以预测金属纳米颗粒在特定红球菌物种细胞表面的积累。似乎更多的有毒纳米金属(如CuO)比毒性较小的纳米金属(如铋、镍和钴)更密集地积累在细菌细胞壁上。在不同的纳米粒子浓度下,对纳米粒子的形状、尺寸、分散性和Zeta电位等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以解释它们对细菌活性、细胞电荷和与碳氢化合物的粘附性的不同影响。使用Zeta Sizer Nano ZS(英国马尔文仪器)分析仪(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通过173或90度角的动态光散射测量了纳米颗粒的流体动力学直径和PDI。这种方法的原理是测量和分析含有胶体颗粒的溶液中散射光强度的波动。散射光强度的波动对应于胶体粒子所处的恒定热运动(布朗运动)的速度。布朗运动的速度与颗粒大小有关:较小的颗粒比较大的颗粒移动得更快。使用Zeta Sizer Nano ZS分析仪通过动态光散射测量的胶粒大小范围相当宽,从0.6纳米到6微米,这适合金属纳米粒子的大小,但不适合红球菌细胞的大小[2]。不同浓度的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纳米粒子对红球菌细胞的活力、Zeta电位和粘附性的影响不同。随着NP浓度的增加,细胞Zeta电位变得更接近NP值,从而表明金属NPs在细菌细胞表面积累。这种纳米金属的表面积累是否增强了它们对细菌的毒性作用,或者相反,是红球菌细胞防止NP内化的保护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研究还表明,选择的亚致死浓度的纳米金属可以用来改变细菌细胞的电学和疏水性,参与细菌细胞的黏附、聚集和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不会对其活性产生不利影响。
[1] S.A. Hoang, L.Q. Nguyen, N.H. Nguyen, C.Q. Tran, D.V. Nguyen, N.T. Le, C.V. Ha, Q.N. Vu, C.M. Phan, Metal nanoparticles as effective promotors for Maize production, Sci. Rep. 9 (2019), 13925
[2] M. Shinde, P. Salve, S. Rathod,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nanoparticles based transdermal patch of agomelat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J. Drug Delivery Therapeut. 9 (4-s) (2019) 126–144.
科学指南针为超过3000家高校和企业提供一站式科研服务。截止2021年6月:服务1049家高校、2388家企业,提供249所高校研究所免费上门取样服务,平均每天处理样品数5000+、 注册会员数18w+、平均4.5天出结果、客户满意度超过98%。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