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与可见光(400-700 nm)相比,近红外(NIR)窗口减少了光子散射和组织自发荧光,因此它更适合体内成像。
与可见光(400-700 nm)相比,近红外(NIR)窗口减少了光子散射和组织自发荧光,因此它更适合体内成像。近红外窗口的肿瘤荧光成像,尤其是第二近红外窗口(NIR-II,1000-1700 nm)的荧光成像,它能够提供更深的穿透深度和更高的活体清晰度,在医学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图片。在过去的几年中,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已经设计了多种在NIR-II窗口中发射的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的荧光纳米材料,并将他们应用于纳米探针对体内肿瘤进行成像,其中包括无机纳米材料,例如单壁碳纳米管(SWNT),稀土纳米粒子(RENPs)、量子点和有机纳米材料,如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粒子(SPNs)。在这些纳米材料中,那些可用于多通道荧光成像的纳米材料是肿瘤精确成像的理想探针。肿瘤微环境(TME)中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可能表达相同的表面抗原,因此肿瘤细胞的分类和分期需要使用双靶点甚至多靶点荧光探针的多通道成像来同时确认不同的特征分子。
量子点具有独特的高光稳定性、发射可调、高荧光量子产率和可调谐多色荧光等荧光特性,因此基于量子点的纳米探针在体内肿瘤的精确成像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Yu 等人构建了一种基于PbS/CdS QD的纳米探针,在NIR-II区域具有非重叠荧光发射,并成功应用于体内骨髓来源抑制细胞(MDSC)的双色分子成像。他们通过双色分子成像和PbS/CdS量子点的高分辨率成像,实现了MDSCs的无创精确成像,首次揭示了MDSCs的分布。
科学指南针是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500多家检测机构,提供近5万种设备和服务项目,涵盖生物医药、智能硬件、化学化工等多个领域,由专业人员1对1跟踪服务,保证检测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