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的成像主要依赖于肉眼观察可见的在疾病状态下身体、生理以及代谢过程的变化

本期我们将向大家对介绍当前动物活体成像主要的成像技术,对此我们进行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

传统的成像主要依赖于肉眼观察可见的在疾病状态下身体、生理以及代谢过程的变化;分子成像则是利用特异性分子探针对目标进行捕捉并成像。这种从非特异性成像到特异性成像的转变,为疾病早期检测、定性、评估以及治疗带来了福音。在上世纪末年, 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通过影像学方法,可定性和定量的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

这种方法使活体动物体内成像成为可能,它的出现,归功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新的成像药物的运用、高特异性的探针、小动物成像设备的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那么,什么是动物活体成像呢?在前面几章已经做了详细介绍,简单来说是指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观察研究。目前主流的成像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六种:

1.光学成像(Optical imaging)

通过灵敏度高的光学元件及CCD,将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再转换成图像输出。活体光学成像可分为荧光成像和生物发光成像。目前在科研工作中光学成像是我们最常见的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成像技术。具有灵敏度高且操作简单的优点。

 

本期由于版面有限,关于活体光学成像的知识我们下期继续介绍。

 

参考文献

[1]杨丽平, 赵敬湘, 裴雪涛,等. 生物发光成像的特点及应用[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9, 33(4):4.

[2]张怡, 韩彧, 赵春林. 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06, 18(1):6.

 

科学指南针是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500多家检测机构,提供近5万种设备和服务项目,涵盖生物医药、智能硬件、化学化工等多个领域,由专业人员1对1跟踪服务,保证检测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