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深度解析原位红外光谱在锂离子电池SEI层分析、电解质降解监测中的应用,探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在电池研发中的技术优势与发展趋势。

一、能源存储技术革新中的关键检测手段

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LIBs)作为核心储能装置正面临性能优化的关键阶段。传统检测手段难以实时观测电池内部反应,而原位红外光谱技术通过独特的分子指纹识别能力,正在成为破解电极-电解质界面演变机制的重要工具。

锂离子电池原位红外光谱检测系统示意图(含IRAS、ATR、DRIFTS三种模式)

图1 原位红外光谱最常用的构型。(a)红外光谱仪; (b)原位红外光谱仪; (c)漂移光谱仪

 

二、核心技术原理与设备优势

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突破性应用

在电池研究领域,FTIR技术通过以下核心优势建立独特地位:

  • 高灵敏度检测:可识别10^-6级的分子浓度变化
  • 实时动态监测:支持充放电循环中的连续数据采集
  • 多界面分析能力:同步解析电极表面与电解质演变
  • 低成本普及性:相比XRD等设备具有更高性价比

 

2.2 三大检测模式的技术对比

检测模式

适用场景

分辨率优势

典型应用案例

IRAS

平滑电极

反射信号强

金属锂沉积观测

ATR

薄膜材料

背景干扰低

SEI层成分分析

DRIFTS

粗糙表面

三维空间解析

固态电解质研究

 

三、锂电研究中的核心突破方向

3.1 SEI层形成机制的深度解析

通过原位红外光谱捕捉到的关键数据表明:

1.碳酸酯类电解液的分解路径存在双阶段特征

2.LiPF6分解产物的空间分布与电压平台相关性

3.硅基负极的体积膨胀对界面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2 电池失效机理的动态追踪

某研究团队采用ATR-FTIR配置发现:

  • 过充电状态下C=O键强度异常波动
  • Li2CO3生成速率与循环次数的指数关系
  • 电解液分解产物在1.5V阈值的突增现象

 

四、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当前技术仍面临:

1.空间分辨率限制:微米级反应区域的信号混叠

2.时间响应延迟:毫秒级快速反应的捕捉难度

3.​多技术联用瓶颈:与电化学工作站的数据同步优化

行业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内将实现:

  • 纳米级红外探针的工业化应用
  • 人工智能辅助的图谱解析系统
  • 多模态原位检测平台标准化

 

参考文献:1.Murilo M. Amaral, Carla G. Real, Victor Y. Yukuhiro, Gustavo Doubek, Pablo S. Fernandez, Gurpreet Singh, Hudson Zanin, In situ and operando infrared spectroscopy of battery systems: Progres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Volume 81, 2023, Pages 472-491, ISSN 2095-4956, 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23.02.036.

 

科学指南针已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ISO三体系认证”等专业认证,提供材料测试、高端测试、环境检测、生物服务、模拟计算、科研绘图、数据分析、试剂耗材、行业解决方案、指南针学院等多项科研产品和服务矩阵。企业致力于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研发型企业等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快捷、全方位的检测及科研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