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子荧光本质上是一种辐射的去活化过程。激发光源发射出一适合的特征波长辐射,在该辐射下自由原子被激发,随后辐射去活化而发射出荧光。

原子荧光本质上是一种辐射的去活化过程。激发光源发射出一适合的特征波长辐射,在该辐射下自由原子被激发,随后辐射去活化而发射出荧光。基本上,荧光线的波长和激发线的波长相同,也可能比激发线波长为长,但比激发线波长短的情况很少。原子荧光有两种基本类型:共振荧光和非共振荧光。

共振荧光:当原子吸收辐射受激后再发射相同波长的辐射时,即产生共振荧光。由于相应于原子的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共振跃迁的机率一般比其它跃迁的机率大得多,所以共振跃迁产生的谱线是对分析最有用的共振荧光线,如图1A所示。

 

图1 共振荧光的类型

假如原子处在由热激发产生的较低的亚稳能级,则共振荧光可从亚稳能级上产生(图1B)。经热激发后处在亚稳能级的原子通过吸收激发光源的适宜的非共振线后被进一步激发,然后再发射出相同波长的共振荧光线。火焰温度和高于基态的亚稳能级的能量是支配产生这类荧光的参数。这种荧光的存在是在解释锢和铵的荧光的激发机理时所确立的,并把这一过程称为“热助”共振荧光

起源于基态的共振荧光的强度-一般比起源于亚稳态的共振荧光为强,这主要是由处在这些状态的荧光产额数目来决定的。以后会指出,共振荧光常常和具有相同的高激发能级的非共振荧光混在一起。

 

  • 邱海鸥, 郑洪涛, 汤志勇.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J]. 分析试验室, 2007, 26(8):17.
  • 邓勃. 应用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 魏永巨, 刘翠格, 赵晶,等. 曙红Y的共振光散射与共振荧光[J]. 化学通报, 2005, 68(8):000628-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