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许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太大,动不动就是“政府的XX分析”或“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研究”。

一诫选题太大

 

许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太大,动不动就是“政府的XX分析”或“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研究”。根本不是一篇论文所能研究清楚的。以前者为例,是研究中国的还是世界性的?是历史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是广义政府(含立法、司法和行政)还是狭义政府(行政)?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就后者来说,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全国性的还是地方性的?是转型时期的还是计划时期的?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政策)研究?是一般性的还是针对特定产业的?加用副标题是简单的解决办法。如“资源型企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协同发展研究—以某某某为例”。这实际上是以具体的案例研究一个较大的问题。

 

 

必须注意,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该具体而新颖。开始研究时可宽一点,确定题目时则要小。这也是一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另外,博士学位论文选题要与本专业相关。选题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就可能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即自己花费较大精力研究出来的成果很可能在他人那里属于常识。从事边缘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好处是容易出成果,缺点是容易掉进“陷阱”。因此必须明确,博士学位论文应以突破他人(国内外)的研究水平为准,不是以突破自己或本学校的研究水平为准。

 

二诫将学位论文写成研究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容易出现的第二个问题是将其写成研究报告,或者只是简单地将有关的研究报告略加调整来顶替博士学位论文。严格地说,将博士学位论文写成专著也是不对的,更不要说写成教材。下面列表说明研究报告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差异。

 

这里有一种情况值得说明,即一般在申请基金资助项目时,只能明确大概的研究内容和基本观点,具体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只能在项目结束时才能确立。这样,项目申请时选题较大较宽是很难避免的,而且项目结题时虽然可以细化题目,但又会与原题目不一致。所以,一般情况下,项目选题会宽泛一些。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则不然,它是研究工作在先,定题目在后。所以,博士学位论文题目要比研究报告讲究得多。

 

 

三诫缺乏独创性

 

对博士学位论文创作而言,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要求博士生先从事科研,再写作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和一般论文;二是在创作过程告一段落时,要保证最终成果的独创性。

 

对科研与论文的关系,江汉石油学院教授冯定说得好:“为论文而论文,出不了真正的好论文;为论文而科研,也很难作出一流的成果。”“论文是,而且只能是科研的副产品。”我认为,博士学位论文是“创作”过程,不是“写作”,更不是“编写”。

 

博士学位论文的最大特点是注重独创性,一般情况下以拼凑或综述为主的成果不能视为学位论文。为提倡独创性,并起到“警示作用”,有的大学要求博士学位论文首页应有“独创性声明”。

 

四诫缺乏核心章节和基本理论

 

博士学位论文创作大体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前者可以“就理论理”,后者可以“就事论理”或“实事求是”。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就事论事”。

 

博士学位论文既不能写成教科书,也不能编成论文集。学位论文必须有明确的核心章节和基本理论!包括从事方法论研究。整篇论文应以核心章节和基本理论为基点来“谋篇布局”一定要注重论文的体系结构和逻辑关系,使“明眼人”不细看论文就能从论文目录“欣赏”论文的概貌。论文的体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擀面杖”型,即论文的核心问题涉及大体同样重要或可以并列的几个方面,但又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另一种是“橄榄球”型,即论文基本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先铺垫,再展开、收尾。一篇博士论文的核心内容应该尽量形成清晰、准确、言简意赅的“模型”或“理论”,最好能同时用“文字、公式和图形(表)”三种形式表述,再加上详细的例证或实证。

 

五诫文献索引使用不规范

 

常见的不良现象如下:1. 参考文献不经典,只是拼凑篇 数,甚至把一些档次过低、水平很差的论文或书刊列入文献 目录。2. 分不清 “文中注”、 “页下注”与 “篇后注”的区 别。“文中注”应只列作者名、发表年份,必要时可列著作 页数。“页下注”针对的是正文不便说明的事项。“篇后注” 是一般意义的文献索引,不列页数。3.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 混列或混合排序。有的甚至按字母顺序对中文和外文文献混 合排序,看上去极其混乱。4 .外文文献中人名的 “姓”和 “名”混合排序。习惯上按姓排序,但外国人名又往往名在 前,姓在后,需要进行技术处理。5. 文章名、杂志名、书名( 有时还有主编者)、出版社名称处理上(标点、斜体 )不规范。6. 论文正文中 “章、节、目”的序号不规范。一般而言,论 文应不用出现教科书常用的 “第X章,第节”字样。;7. 不会 正确地使用附录。技术性很强,或与论文体例非常不一致的 内容可列在附录之中,但要注意 “章后附录”和 “篇后附录” 的区别。

 

六诫过多引证自身成果

 

过多地引证自身成果对许多人是“挡不住的诱惑”。为此,建议采用下述处理方法:除非十分必要,否则不要引证自身成果。所谓“十分必要”是指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完成的科研成果,或在读期间从事其他研究工作形成的副产品,而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又不便详述的内容。在读期间完成,又构成论文正式内容的不必再加以引证,以免“哗众取宠”,反受其害。如果博士生在读期间成果较多,可在论文“后记”前可实事求是地专门列出“博士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七诫没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支持

 

博士学位论文一定要有明确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不当,则很难使人相信论文结论的正确性或价值。一般应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应在“博士论文选题报告”和“博士论文摘要”中明确说明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对于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而言,研究方法主要有五种,即:1.博弈论方法;2.统计学或经济计量学方法;3.应用软件;4.优化方法,有时也称狭义的“管理科学方法”;5.比较方法;6.案例方法。

 

 

由于产业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博弈论是基本的理论分析方法,统计学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手段,而经济计量学则是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也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实验方法也经常被采用。除特殊情况外,博士学位论文应切忌空谈,观点应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之上。

 

八诫外文注释不规范

 

常见的现象有:1.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小写不统一;2.正文中引证的外文人名过于详尽;3.一般的常见名词也加以不必要的英文注释,或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不附外文注释;4.自己发明的“关键词”不提供规范的英文注释;5.不是在十分必要的场合,加上英文以外的其他外文注释。

 

九诫引证不当

 

1.如果不是专门评论或批评某一研究成果,不应在论文中过多引证该研究成果;2.综述部分比重过大也是不合适的做法。论文的集中综述部分以不超过论文整个篇幅的5/1为宜。论文分章论述过程中也应注意这一问题;3.一般情况下,不应直接以个别领导人的言论作为论证的依据,但规范的论著除外。

 

十诫用语杂乱

 

不适当的用语如“我们认为”、“笔者认为”等。含义不清的用语如“去年”、“今年”、“最近”等。不够规范的用语如“厂商”(企业)、“我国”(中国)、“集团公司(控股公司)”、“农业‘产业化’”、“中观经济”、“西方经济学”等。容易混用的用语如“模型、模式与范式”、“权利与权力”、“产业与行业”、“规制与管制”“法治与法制”、“制度、体制、体系、系统”“弹性与弹性系数”等。

 

来源:节选自《博士学位论文创作中的十诫 》

转自:科研人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