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深度解析低温扫描透射电镜技术原理,阐述其在未染色生物样本3D成像、成分定量分析中的突破性应用,探讨与材料科学的交叉创新。包含技术对比、操作指南及前沿案例。
图1. 广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光学示意图。[1]
一、冷冻电镜技术的革新价值
作为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技术,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通过水介质玻璃化技术,实现了生物样本的天然态固定。这项技术不仅能完整保存样本的立体构象,更为成分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基础。值得关注的是,低温扫描透射电镜(Cryo-STEM)的出现,成功突破了传统透射电镜对染色样本的依赖。
二、Cryo-STEM的核心技术优势
2.1 非染色样本解析能力
区别于需要重金属染色的传统TEM,STEM采用聚焦电子探针扫描技术(如图1所示),通过散射电子直接检测实现:
- 未染色生物样本的原位成像
- 天然含水量样本的3D重构
- 成分密度的定量映射分析
2.2 多模态成像方案
实验数据显示,STEM通过配置环形暗场探测器(ADF)与明场探测器(BF)的协同工作,可实现:
- 轻元素组织的明场成像(分辨率达0.2nm)
- 重元素分布的暗场信号采集
- 相位衬度与振幅衬度的同步解析
三、生物材料定量分析的关键突破
3.1 电子断层扫描新维度
结合冷冻切片技术,STEM层析成像可实现:
1.300nm厚度样本的全角度扫描(±70°倾转)
2.亚细胞结构的纳米级定位(定位精度<5nm)
3.动态过程的时序追踪(时间分辨率达毫秒级)
3.2 数据解析新范式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散射信号进行解码,成功建立:
- 蛋白质复合物的密度分布模型
- 细胞膜脂质双层的定量图谱
- 病毒颗粒的组分浓度梯度模型
四、跨学科应用前景展望
在材料科学领域,该技术已拓展至:
- 高分子材料的结晶度分析
- 纳米药物的载药量检测
- 锂电池电解液的界面研究
目前,清华大学等机构已建立Cryo-STEM联合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发表频次年均增长37%(数据截至2023)。
参考文献:[1] Zhang J, Yang H B, Zhou D, et al. Adsorption Energy in Oxygen Electrocatalysis[J]. Chemical Reviews, 2022, 122(23): 17028-17072.
科学指南针已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ISO三体系认证”等专业认证,提供材料测试、高端测试、环境检测、生物服务、模拟计算、科研绘图、数据分析、试剂耗材、行业解决方案、指南针学院等多项科研产品和服务矩阵。企业致力于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研发型企业等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快捷、全方位的检测及科研服务。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