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6 年哈佛大学的Purcell 与斯坦福大学的Bloch 等人发现特定结构中的磁核会吸收一定波长或频率的电磁波而实现能级跃迁,开辟了核磁共振分析的历史,因而获特定结构中的磁核会吸收一定波长或频率的电磁波而实现能级跃迁,开辟了核磁共振分析的历史,因而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NMR作为常用测试之一,但仍有许多同学不太了解NMR测试的原理,本篇文章由科学指南针科研服务平台给大家介绍NMR的发展简史。

 

1946 年哈佛大学的Purcell 与斯坦福大学的Bloch 等人发现特定结构中的磁核会吸收一定波长或频率的电磁波而实现能级跃迁,开辟了核磁共振分析的历史,因而获特定结构中的磁核会吸收一定波长或频率的电磁波而实现能级跃迁,开辟了核磁共振分析的历史,因而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1 年Arnold 等发现乙醇的 1 H NMR 谱由三组峰(CH 3 、CH 2 、OH )组成,发现了化学位移,进而发现了偶合现象,从而NMR 开始被化学家所重视。

 

1953 年美国Varian 公司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连续波NMR谱仪(EM-300 型,质子工作频率30MHz ,磁场强度0.7T )。

 

1964 年后,NMR谱仪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其一是磁场超导化,其二是脉冲

谱仪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其一是磁场超导化,其二是脉冲Fourier 变换技术(PFT)的采用,从根本上提高了NMR 的灵敏度,谱仪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1964 年Varian 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超导磁场的NMR 谱仪(200MHz,场强4.74T )使天然丰度很低的 13 C 及 15 N 等的NMR 测定成为可能。

1970 年代,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 )的R.R. Ernst创立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

(FT-NMR )和发展了二维核磁共振(2D -NMR) ,1987 年R.R. Ernst 及其学生G. Bodenhausen 和A.Wokaun 合作出版《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原理》,此书与A.Abragam 出版的专著《核磁学原理》被称为NMR发展史上的两块里程碑。

1970s --- 固体核磁、二维核磁、固体魔角旋转(MAS)技术(材料学)、核磁成像等相继出现。

1991 年R.R. Ernst 因其创立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FT-NMR )及发展二维核磁共振(2D-NMR) 这两项杰出贡献,当之无愧的独享了1991 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2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之一半授予了瑞士ETH 的KurtWüthrich 教授,以表彰他在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获得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近来出现的用于医学诊断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是自X-Ray 发现以来医学诊断技术的重大进展.正因为美国保罗·劳特伯尔和英国彼德劳特伯尔和英国彼德• 曼斯菲尔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方面的贡献,2003 年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生理或医学奖。可以说NMR与诺贝尔奖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 1 脑部的磁共振图像

 

图 2 核磁共振成像仪

 

以上仅为科学指南针平台的自我总结,故此分享给大家,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测试更了解,如有测试需求,可以和科学指南针联系,我们会给与您最准确的数据和最好的服务体验,惟祝科研工作者可以更轻松的工作。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整合自网络,因内容庞杂无法联系到全部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答复,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