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感谢盐城工学院许剑光,对科学指南针服务平台的支持与信任!推介许剑光的这篇论文,希望大家分享转发、参考引用!

 

Ti3Si0.75Al0.25C2纳米片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许剑光等人

(盐城工学院)

DOI:10.3390/nano11123449

 

感谢盐城工学院许剑光,对科学指南针服务平台的支持与信任!推介许剑光的这篇论文,希望大家分享转发、参考引用!

 

 

研究背景

 

由于其层状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MAX相在锂离子电池(LIB)或电容器的锂离子存储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然而,报道的MAX相容量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最初的几个充放电循环中,这可能会限制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因此,优化MAX相的锂离子吸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思路及成果

 

许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新型的二维(2D) Ti3Si0.75Al0.25C2 (TSAC)纳米片,通过在酒精中超声剥离其本体对应物获得,在可逆的锂化和锂化过程中具有很好的电化学活性。

 

与基体相比,剥离后的2D TSAC纳米片具有更强的锂离子吸收能力,在200 mA g-1时的容量≈350 mAh g-1,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在8000 mA g-1时循环200次后的容量为150 mAh g-1)。

 

TSAC纳米片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其锂离子传输速度快、表面积大和电荷转移电阻小。这项工作中的发现突出了二维层状MAX材料家族的独特性,如Ti3GeC2, Ti3SnC2和Ti2SC,它们很可能成为锂离子电池(LIBs)负极材料的有前途的选择

 

结果与讨论

 

结果表征

从XRD(图1a)可以看出,出现了一个小的蓝移,表明形成了一个固溶体Ti3Si0.75Al0.25C。在TSAC块体的XRD图中还发现了少量的TiC,大多数情况下是随着Ti3SiC2的形成而产生的。产物的SEM(图2b)显示了明显的片层结构,这与Ti3SiC2的晶体结构一致。

 

图1 合成SHS的(a)XRD图,(b)SEM图。

 

图2a所示,样品呈片状,粒径约为100-1000 nm。根据纳米片的TEM图像(图2b),大多数纳米片呈现超薄片状结构,使其透明或半透明。

 

此外,从图2c中放大的纳米片中可以检测到,TSAC纳米片仅由几层组成,这表明大块TSAC已经成功分层,在超声过程中Ti3Si0.75Al0.25C2(插入图2c中)的晶体结构保持良好。BET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剥离片状结构。

 

此外,基于图2d的EDX分析,Ti:(Si + Al):C和Si:Al的原子比分别接近3:1:2和3:1,说明分层后Ti3Si0.75Al0.25C颗粒的组成没有明显变化

 

图2 剥离后的TSAC纳米片的(a)SEM和(b-c)TEM图像,(d) EDX分析TSAC纳米片,在c中纳米片的中心进行分析。

 

图3a-e为TSAC纳米片的高分辨率XPS光谱。Ti 2p和C 1s的XPS光谱与Ti3C2 MXene的光谱相似,其中还包括Ti-C、Ti-O、TiO2、C-C、C-O和O-C=O键,表明Ti3C2和TSAC纳米片具有相似的层内和表面MX层结构。

 

此外,根据Ti-O、C-O、Si-O和Al-O键的存在,可以推断TSAC纳米片表面覆盖有一层氧化层,这与之前报道的MAX相相一致。在图3b,c中Si 2p和Al 2p的光谱中,Si金属和Al金属键被检测到,表明在TSAC MAX相纳米片中MX层和A层之间的连接很弱。

 

因此,块体的TSAC颗粒有可能被剥离成薄的纳米片。图3f中块状TSAC和TSAC纳米片的拉曼光谱进一步证明了TSAC MAX相的层状结构,因为在之前的报道中,两个样品都有明显的Ti3SiC2的拉曼峰。

 

剥层后,TSAC纳米片的这些峰出现了轻微的红移,这可能是由于MAX相的晶体结构膨胀造成的。因此,结合TSAC纳米片的SEM、TEM、XPS和Raman结果,可以得出剥离产物主要由Ti3Si0.75Al0.25C相组成

 

图3 TSAC纳米片的高分辨率XPS光谱:(a)Ti 2p;(b) C 1s;(c) O 1s;(d)Si 2p;(e) Al 2p;(f)块体TSAC和TSAC纳米片的拉曼光谱。

 

进一步作者通过TEM对其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图3a-b表明纳米线由许多颗粒叠加而成,直径约为110 nm。晶格间距和对应的SEAD模型进一步证实了Co3O4的存在(图3c)。

 

同样图3d-f证实所制备的Na0.6CoO2为片层结构,且对应的晶面的存在。最后作者通过EDSmapping(图3g)证实了Na、Co和O在纳米片表面的均匀分布,进一步证实了成功制备了Na0.6CoO2

 

电化学储能评估及机理分析

在图4a、b中,TSAC纳米片和块TSAC均表现出相似的CV行为,但在2.4 V左右TSAC纳米片出现了额外的阴极峰,表明剥离后的TSAC纳米片进行了特殊的Li+/插过程。

 

在两种电极的第一次还原过程中,在1.2 V左右有一个明显的峰,该峰与SEI膜的形成有关。在接下来的还原过程中,这个峰几乎消失了,这是由于在第一次还原过程中,TSAC阳极表面形成了致密的SEI膜,使其与电解液隔离。

 

然后,在0.75 V左右检测到一个峰值,并保持在接下来的循环中,此时Li+与TSAC纳米片(如Ti3C2)的反应。

 

在接下来的循环中,由于Ti2C和Ti3C2纳米片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对,所以在1.8 V和2.4 V时出现了两个较宽的氧化还原可逆峰,对应于Li+与TSAC纳米片表面的钛氧化物反应。

 

在TSAC纳米片的第二和第三循环中,在0.1 V处有一个小的阴极峰,在0.15和0.5 V处有两个阳极峰,这可能与Si的锂化过程和LixSi的锂化过程相对应。

 

同时,对于块体TSAC颗粒,由于暴露的Si原子较少,这些氧化还原峰不明显。此外,初始两个循环的CV曲线的差异以及第二和第三个循环的相似性表明,TSAC纳米片和块体TSAC的不可逆容量损失主要发生在第一个循环

 

图4在0.1 mV s-1的扫描速率下,(a) TSAC纳米片和(b)块体TSAC的CV曲线。

 

TSAC纳米片在80 mA g-1时的电压分布图(图5a)提供了862 mAh g-1的初始充电容量(锂化)。这一容量远远大于只有215 mAh g-1的块体TSAC(图5b)。

 

图5c显示了在200 mA g-1充/放电循环下,块体TSAC和TSAC纳米片的锂离子存储行为。TSAC纳米片的库仑效率在第1次循环时为47.2%,在第5次循环时库仑效率迅速提高,达到93.1%。

 

初始循环不可逆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固体电解质间相(SEI)的形成,或者是由于锂离子与TSAC纳米片表面基团和/或水分子发生了一些不可逆反应。然后可逆性能在前几个锂/去锂循环后变得稳定。

 

在电流密度为200 mA g-1时,TSAC纳米片的稳定循环容量约为350 mAh g-1,高于Tang等人预测的f-Ti3C2的最大理论容量。

 

此外,TSAC纳米片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在100次循环后仍能保持350 mAh g-1的可逆容量,而块体TSAC的可逆容量仅为70 mAh g-1左右,同时相比于块体TSAC而言,TSAC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图5d)。

 

图5 (a) TSAC纳米片的恒流充/放电曲线;(b)块体TSAC的恒流充/放电曲线;(c) TSAC纳米片的在2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的循环稳定性;(d)倍率性能。

 

图6a表明TSAC纳米片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在8000 mA g-1时循环200次后的容量为150 mAh g-1)。很明显,TSAC纳米片的电化学阻抗谱(EIS)的半圆弧比块体TSAC的小(图6b),说明其具有较小的电荷转移电阻。

 

图6(a)当电流密度为8000 mA g-1时,TSAC纳米片的循环稳定性;(b)块体TSAC和TSAC纳米片的Nyquist图。

 

结果

 

在本工作中,通过在酒精中简单的超声剥离,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型Ti3Si0.75Al0.25C超薄纳米片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

 

在200 mA g-1时,纳米片具有较高的容量≈350 mAh g-1,高循环稳定性和优异的速率性能(在8000 mA g-1时,循环200次后为150 mAh g-1),与基体相比,提高了锂离子吸收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纳米片的可逆容量大约是原始块体Ti3Si0.75Al0.25C的6倍。

 

此外,到目前为止,在MAX家族中已经发现了100多种化合物,它们都具有类似的潜力,因为它们具有优越的导电性、层状结构、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非常好的稳定性,以及用作LIBs电极的激活“A”层。

 

因此,我们在这项工作中的发现为2D MAX化合物作为有价值的LIBs电极的研究打开了大门,特别是在高功率应用中

 

通讯作者介绍

 

个人简介

许剑光,2010年美国杜克大学博士后,现为我校材料工程学院教授,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等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项目、省科技计划以及企业合作项目的工作,在《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Mater. Design》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1部。